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“E拍客”暑期实践团队走进陡山古村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5-07-21浏览次数:49

本网讯(通讯员 艾浩然)“这里坐南朝北,以往遇到雨雪天时,村里人会感觉到格外的冷。”为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乡村现状、关怀劳动人民、关心空巢老人、关爱留守儿童,感受山村文化,714日,黄冈师范学院教育与技术科学学院“E拍客”暑期实践团队的拍摄活动在黄冈市红安县正式开始。

经沧桑的文化古村

  陡山古村位于红安县八里湾镇东北5公里处的陡山村中部,离八里湾镇中有二十分钟左右的车程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3A景区吴氏祠便坐落于古建筑群之中。陡山吴氏祠由吴姓后人捐款所建,历经两次翻修,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。吴氏祠建筑雄伟,装饰工艺应用广泛,题材丰富,工艺精湛,享有“湖北民间工艺宝库”的美誉。

  据湖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红安县分会会长吴胜清介绍,吴姓有3000年的历史,吴姓人民有着懂礼、不争的优良风格。当年在无锡,土著居民在吴泰伯的带领下开渠引水,播种插秧,搭建诸如水车、磨石等简单的机械工程,过上了幸福的生活,当地人拥护他为君主,建立吴国,尊称他为吴泰伯。吴国出于对吴泰伯的尊敬,由各地的吴氏族人集资,在多地建立了吴氏祠堂,以纪念这位吴文化的鼻祖。陡山古村的房屋均有几百年的历史,因为建筑具备的年代感与时代气息,陡山古村经常会为电视剧拍摄现场提供场地。

 

跨越百年的时代老人

拍客团队见到吴克义时,老人家正坐在家门前乘凉,对于团队的工作很欢迎。民国14年(1925年)出生的吴老如今已经有整整90岁,是陡山古村年龄最大的老人,农民,现一个人居住在村子里。

吴老给团队讲述起了陡山古村过去的故事。以往村前面是条马路,通向麻城,来往车辆络绎不绝。当年为了抗洪,兴水利工程,人们把草搓成绳子,以巩固沙袋,结果还是没有阻止洪水,地头田间里的秧苗作物遭到破坏,失去了作物的村民只能靠喝定量的粥维生,家里的炊具全部被拆掉,各户不被允许生火,日子很是艰难。抗日期间,日本军队来到了陡山古村对面的村庄,屠戮,当时的画面惨不忍睹。所幸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,现代人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,老人在叙述这段历史的最后感谢了共产党。

据吴克义老人介绍,他有3个女儿1个儿子,儿子在县城里当兽医,每月有3000左右的工资;有位女儿嫁到桂林,日子也过得不错;孙子是位替政府工作的司机,一个月的薪水也有2000多;曾孙目前已经读初三了。之前家里人将他接到了县城生活,虽然在那里有人照顾自己,生活无忧,但自己总觉得整日被关在家里比较封闭,没什么人陪自己说话,便主动要求回到乡下。提到自己的家人时,老人表示,家人每个月都会回来看望自己,逢年过节的时候,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,其乐融融。

进无止境的青春步伐

陡山古村只是“E拍客”团队此次暑期实践活动的第一站,在活动进行过程中,团队不仅拍摄到了照片,还采访到了当地居民以及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,为乡村相关调查积累了素材。此外,团队根据所得资料,完善了网络上的“吴氏祠”词条的相关信息,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安县八里湾镇的陡山古村,团队不仅拍摄下了相关照片,并将在后期经过筛选后将照片洗印出来并发到拍摄地,以表微薄心意。接下来,他们将走向更多的地方,倾听更多的故事,拍摄更多的照片……向社会大众介绍乡村,使广大民众走进乡村、认识乡村、感受乡村,是“E拍客”团队最终要实现的目标。

 

上一篇:下一篇: